明朝末年粮食危机原因
[op_video src="//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311153096&bvid=BV1wP411f73B&cid=1058932459&page=1"]
明末农民起义,根源是粮食危机,老百姓吃不起饭才造反,否则谁没事造反。这个危机的出现,除历朝历代都有的土地兼并、天灾人祸外,明朝应该要加一条,商品经济社会转型的阵痛。
嘉靖皇帝推动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国家财政收入银两化,不再直接收实物。这个举动,让大明一只脚跨进商品经济社会,怎么赚更多的钱,成为农田的基本考量。造成大量有田者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夸张的出现江南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有十之七八。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增加,产粮量却在萎缩,丧失自给自足的能力,要依靠省级贸易解决温饱问题。
商品经济体系萌芽,但是大明的社会管理体制疆化,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转变。商品贸易成为主要社会经济,赋税却依旧是农民,各省之间的区域协同机制,保证粮食能覆盖全国人口的基本制,经济危机预防机制,朝廷也没做。当天灾来临,粮贵钱贱,老百姓有钱,却没粮,粮价暴涨,老百姓最后买不起粮,只能等着饿死。国家对商品经济的税,也收不起来,国库没有钱,又无法及时赈灾。为自救,国家选择使劲压榨未受灾的农民,反复重税,来调节全国,结果当地农民也破产,区域乱,变成全国乱,乱到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大明亡,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