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北方文化的“及时雨”,朱元璋帮扶北方学子时说的一段原话

今日分享的是朱元璋在实施一项旨在缩小南北儒家教育水平差距的文化政策时,对群臣所说的一句原话。

自唐末乱世以来,唐帝国北部长期为非汉族政权所掌控,致使南北汉人虽均传承儒家文化,但在教育水平上却形成了一定差距。这一差距,成为了明初朱元璋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将儒家的五经、四书颁行于北方学校,随后,他向群臣阐述了自己这一举措的缘由。

谓廷臣曰: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者也。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北方自丧乱以来,经籍残缺,学者虽有美质,无所讲明,何由知道?今以五经、四书颁赐之,使其讲习。夫君子而知学,则道兴,小人而知学则俗美,他日收效,亦必本于此也。

朱元璋的诏书充分体现了他草根逆袭的身份特色,言辞恳切而实在。

他强调“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巧妙地将五经四书比作菽粟布帛,强调它们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就如同菽粟布帛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一样。没有菽粟布帛,人们无法生存;没有五经四书,人的思想就会失去滋养。

朱元璋用这样贴近生活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经典的不可或缺性。

在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后,朱元璋紧接着说明了他赐书的直接原因。他提到,自从战乱以来,北方的经籍遭受严重破坏,残缺不全。

学者们即使有再好的天赋和资质,但没有书籍可读,又怎么能深入理解和领悟圣人之道呢?这就好比想要做饭,却发现米缸空了,菜篮子也空了,没有食材,这饭还怎么做呢?

因此,朱元璋决定向北方颁发儒家的五经四书,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学习这些儒家经典。

最后,朱元璋将自己的赐书之举提升到了国家大计的高度。

他指出,这些儒家经典不仅能让君子们领悟大道,就连小人学了也能改良风俗。

如此一来,社会风气将会得到净化,他的统治也将更加稳固,大明王朝自然也会迎来兴盛。

而朱元璋这一切愿景的起点,就从他送书开始。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见解,若您有不同观点或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