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明仁宗)中山王徐达外孙 明朝第四代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年号洪熙明成祖嫡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廿一日,被封为燕王世子,并娶兵马指挥张麒女为世子妃。靖难之役中,仁宗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仁宗与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人物生平

世子时期

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射箭,喜爱与儒臣讲论。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较为温良,体谅官员、士卒,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喜爱。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由于朱高炽身型肥胖而且有脚病,不良于行,不曾随父亲朱棣征战,且性格相对较为温和,向来不获父亲宠爱。反而常随朱棣征战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更因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建文帝施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燧的人马得知此事,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结朝廷”,没想到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朱棣即位后,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

太子时期

朱棣成功夺位为帝后,是为明成祖。永乐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不允;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复上表,请立皇太子,敕“姑缓之”。成祖本想立自己喜爱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碍于长子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明太祖确立,而且朱高炽并无过失,又得一众文官支持,最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被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然而,失落太子地位的朱高煦心有不甘,联同弟朱高燧及其他党羽加紧离间明成祖与朱高炽的关系。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加上书奏失辞,太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狱。次年,朱高燧党羽黄俨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濙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谨等七事,明成祖才释除疑虑。之后,朱高燧党羽黄俨策划谋立,后被发觉,伏法。太子朱高炽则力请免朱高燧罪,至此朱高炽地位方稳。

帝王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仁宗昭皇帝御容(朱高炽画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师途中崩于榆木川。当时京师诸卫军皆随行,只有赵府三护卫留京师,随驾北征诸臣浮议籍籍,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顾虑赵府护卫闻讯发动政变,遂秘不发丧。杨荣与少监海寿持遗诏驰奔京师。朱高炽遣皇太孙朱瞻基出居庸关迎驾。同年八月己酉,皇太孙至雕鹗堡,入于军中,遂发丧。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炽继帝位,大赦天下,并取次年年号为洪熙。明仁宗登基后,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朱高炽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经济方面,他下令中止郑和下西洋,并取消官方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打算将首都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恢复三公、三孤等官职,命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进一步提升明朝内阁地位。军事方面,他重新调整大同、交阯、山海关、辽东的边疆总兵大臣,并建立南京守备制度。

同年冬天,朱高炽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加强户部管理、以及城池防御的同时,册封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八子分别为王。随后下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免除受灾地的税粮。

外交方面,于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等国称臣入贡。

洪熙元年春,因显日食,朱高炽罢免宴乐。他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包括建立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内阁;屡次求官员直言并纳言,并对太祖时期的法外用刑制度进行修正,减少刑罚,实行宽。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后不到十个月,因侍读李时勉当廷劝谏,龙颜大怒[11][12],命武士以金瓜锤将李时勉打断三根肋骨并拘入诏狱,同时侍讲罗汝敬也因劝谏触怒仁宗而下狱。一两天后仁宗身体不适,召回人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并立遗诏传位于他,随后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仁宗死后延续了太祖和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五名妃嫔[15]。

遗诏

朕以菲德,嗣承 祖宗洪业,君临天下,甫及逾年,上惟 皇考太宗皇帝山陵永远,迫功哀诚,下惟海内黔黎雕疗未复,忧劳夙夜,时用遘疾,奄至大渐。夫死生者,昼夜常理,往圣同辙,奚足悲念?惟宗社生民,必有君主,长子皇太子,天禀仁厚,孝友英明,先帝夙期其大器,臣民咸哉其令望宜即皇帝位,以奉神灵之统,抚亿兆之众。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中外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无禁嫁娶、音乐,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辄离本国,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员,亦毋擅离职守,闻哀之日,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悉免赴阙行礼。皇考太宗皇帝服制,仍遵去年八月之令。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凡中外文武群臣,咸尽忠秉节,佐辅嗣君,永宁我国生民,朕无憾矣。诏告中外,咸使闻知。

宰辅重臣

文臣

年代 内阁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杨士奇首辅 蹇义 郭资 吕震 赵羾 吴中 李庆 刘观左都御史
杨荣 夏原吉 金纯 李庆 金纯 金纯 王彰右都御史
金幼孜 黄福
黄淮 吴中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杨士奇首辅 蹇义 夏原吉 吕震 李庆 金纯 黄福 刘观左都御史
杨荣 张本 吴中 向珤右都御史
金幼孜 李友直 王彰右都御史
黄淮

武将

年代 山海关 辽东 宣府 大同 宁夏 甘肃 云南 湖广 广西 交阯 贵州 漕运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李隆襄城伯 朱荣武进伯 谭广永宁伯 郑亨武安侯 梁铭保定伯 费献 沐晟黔国公 梁福 葛森 陈智 萧授 陈瑄平江伯
顾与祖镇远侯 孟瑛保定侯
任礼宁远伯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李隆襄城伯 朱荣武进伯 王玉 刘鉴 梁铭保定伯 费献 沐晟黔国公 梁福 葛森 陈智 萧授 陈瑄平江伯
王礼 郑亨武安侯 陈怀 顾与祖镇远侯 孟瑛保定侯
谭广永宁伯 胡原
张麟

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不代表站长观点,谨慎辨别参考,部分内容有删减。

明仁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