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明朝汉王)明成祖朱棣第二子

文章目录[隐藏]

朱高煦画像(袁载誉利用文心一格AI生成的概念图)

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先由明太祖封为高阳王,后由明成祖封为汉王。明宣宗初年谋反失败,废为庶人。软禁期间,还对宣宗大不敬。宣宗一怒之下,将其炮烙而死。

简介

为明成祖嫡次子,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王。

明成祖长子朱高炽体肥,腰腹经数围而累赘,不为成祖所喜。朱高煦身长七尺余,有膂力,善骑射,颇类成祖,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靖难之役成功后,欲立他为太子,但最后衡量过各方利害后,仍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效法其父亲成祖,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在成祖在位期间,不断找机会攻击太子朱高炽。朱高炽肥胖,且有脚病,两边的宦官架著腋下行走,经常跌倒。朱高煦就在后面说:“前面的人跌倒,后面的人要懂得小心。”消遣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称:“还有更后面的人懂得小心。”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在太子之争中下狱,但最终没有成功。朱高煦最初封于云南,怏怏不肯去,称“我犯了什么罪,为何要贬我到万里之外?”。后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犯了什么罪,为何要贬我到荒地?”。遂留于京师(南京)。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甚喜,称“唐太宗当过的天策上将,我当上了!”在南京多有不法,以铁锤杀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又肢解数人抛于江中。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北伐后还南京,得知朱高煦作恶数事,欲废其为庶人,后经太子力劝而得免,被强行迁封于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

永乐十九年,朱高煦长子、汉世子朱瞻壑死后,嫡次子朱瞻圻继为世子,因追憾其父杀母,故屡次向成祖上奏朱高煦之过恶,都是外人不得而知的,明成祖称:“你们是父子,为何忍心这样?”朱高煦亦知此事。成祖北征驾崩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数十人入京师,潜伺有变。仁宗即位后,朱高煦进京朝觐,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称:“你在父子兄弟之间都可以讲那么多谗言,离间我们兄弟,何况他人呢?”朱高煦则称:“我是他父亲,他还在大行皇帝(明成祖)前诋毁我,何况是陛下呢?他的罪该死!”仁宗称“小孩子而已,不必杀,发配凤阳,守皇陵好了。”废其为庶人,令守陵凤阳,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诛其纪善李逊。仁宗随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为汉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济阳王,朱瞻域临淄王,朱瞻垶昌乐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齐东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丰王,朱瞻垹新泰王。

明仁宗在位十个月驾崩,明仁宗驾崩时,长子朱瞻基身在南京,闻仁宗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即位,即明宣宗,朱高煦曾企图趁朱瞻基途经山东时伏击,结果失败。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谋反,是为高煦之乱,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命于皇城西安门内筑馆,囚禁朱高煦夫妇及诸子。后将朱高煦锁于皇宫右顺门外之逍遥城。宣宗亲自往逍遥城探视,却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壮士翻转铜缸将其覆盖在内,朱高煦力大,竟将三百斤重的铜缸扛起移动,宣宗命人将炭堆积在铜缸上然后点火,炮烙之,木炭堆积如山,火烧超过一个时辰,最后铜缸熔化,朱高煦死在其中。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

家庭

妻妾

韦妃,正妻,永乐二年册为汉王妃。

郭氏,妾,郭英庶次子郭铭之女,明仁宗郭贵妃之妹。

邓氏,妾,邓源之女。

《罪惟录》称明宣宗之妃、代宗之母吴氏原是朱高煦的妾侍,朱高煦死后被宣宗占有,生下私生子代宗。但此说法与其它史料冲突。

子女

懿庄世子朱瞻壑,建文元年生,永乐十九年八月庚申薨。无子。

世子朱瞻圻,永乐元年生,永乐十九年封世子。洪熙元年废为庶人,发凤阳圈禁。后死,无嗣。

朱瞻坦,永乐二年生,永乐二十二年封世子。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济阳王朱瞻垐,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临淄王朱瞻域,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淄川王朱瞻墿,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昌乐王朱瞻垶,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齐东王朱瞻坪,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任城王朱瞻壔,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海丰王朱瞻㙊,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新泰王朱瞻垹,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与父同死。无嗣。

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不代表站长观点,谨慎辨别参考,部分内容有删减。

朱高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