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孝节烈牌坊为牌坊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物。

贞孝节烈牌坊(古代用来表彰女性的门楼)-袁载誉读明朝

贞孝节烈牌坊用意

贞孝节烈牌坊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贞节旌表制度而衍生的产物。[1]由于中国社会在封建时代对妇女贞操和孝义非常看重,所以贞孝节烈牌坊则是用于表扬女性守节守孝行为的奖励。

因为每个被表扬人士的生平事迹均有不同,所以贞孝节烈牌坊亦会被区分为贞节、贞寿、贞烈、节孝、节烈等牌坊。

贞孝节烈牌坊演变历史

虽然旌表贞节制度早于秦代就已经存在,但最早有关贞孝节烈牌坊的记载则追溯到明代,而贞孝节烈牌坊亦在明代年间得到法制保证。

贞孝节烈牌坊在明清二代在中国各地大肆兴建。在清代,政府当局拨发银两用以兴建贞孝节烈牌坊是朝廷表扬贞节旌表三种方法的其中一种。

清代当局最后由于拨发建牌坊的银两数目有限而达不到彰显守节守孝的效果,所以在中国各地设立节孝祠。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仍实行贞节旌表。但不久,要求女士恪守贞节的风俗习惯即因新文化运动引发的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倡议而遭到冲击。国民政府执政后,取消贞节旌表。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衡阳县文物局考查发现中国现存、可考证时间的最后一座贞孝节烈牌坊。这座牌坊位于该县台源镇柳树村,是当地村民为守节寡妇廖黄氏于1921年所建。牌坊上放上石匾,而石匾上则刻有由第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节励松筠”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