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洪武十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辛巳,宴羣臣於謹身殿,始用九奏樂。景川侯曹震、定遠侯王弼下威楚路。壬午,元曲靖宣慰司及中慶、澂江、武定諸路俱降,雲南平。己丑,減大辟囚。乙未,大祀天地於南郊。庚戌,命天下朝覲官各舉所知一人。

二月壬子,河決河南,命駙馬都尉李祺振之。甲寅,以雲南平,詔天下。

閏月癸卯,藍玉、沐英克大理,分兵徇鶴慶、麗江、金齒,俱下。

三月庚午,河決朝邑。

夏四月甲申,遷元梁王把匝剌瓦兒密及威順王子伯伯等家屬於耽羅。丙戌,詔天下通祀孔子。壬辰,免畿內、浙江、江西、河南、山東稅糧。

五月乙丑,太學成,釋奠於先師孔子。丙子,廣平府吏王允道請開磁州鐵冶。帝曰:「朕聞王者使天下無遺賢,不聞無遺利。今軍器不乏,而民業已定,無益於國,且重擾民。」杖之,流嶺南。丁丑,遣行人訪經明行修之士。

秋七月乙卯,河決滎澤、陽武。辛酉,罷四輔官。乙亥,傅友德、沐英擊烏撒蠻,大敗之。

八月丁丑,復設科取士,三年一行,為定制。丙戌,皇后崩。己丑,延安侯唐勝宗、長興侯耿炳文屯田陝西。丁酉,擢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辛丑,命徵至秀才分六科試用。

九月己酉,吏部以經明行修之士鄭韜等三千七百餘人入見,令舉所知,復遣使徵之。賜韜等鈔,尋各授布政使、參政等官有差。庚午,葬孝慈皇后於孝陵。

冬十月丙子,置都察院。丙申,錄囚。甲辰,徐達還。是月,廣東羣盜平,詔趙庸班師。

十一月戊午,置殿閣大學士,以邵質、吳伯宗、宋訥、吳沉為之[1]。

十二月辛卯,振北平被災屯田士卒。己亥,永城侯薛顯理山西軍務。

是年,爪哇、琉球、烏斯藏、占城入貢。

洪武十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乙卯,大祀天地於南郊。戊午,徐達鎮北平。

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學校歲貢士於京師。

三月甲辰,召征南師還,沐英留鎮雲南。丙寅,復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

夏五月庚申,免畿內各府田租。

六月辛卯,免畿內十二州縣養馬戶田租一年,滁州免二年。

秋七月,分遣御史錄囚。

八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九月癸亥,申國公鄧鎮為征南將軍,討龍泉山寇,平之。

冬十月丁丑,召徐達等還。

十二月甲午,刑部尚書開濟有罪誅。

是年,琉球、占城、西番、打箭爐、暹羅、須文達那入貢。

洪武十七年

十七年春正月丁未,大祀天地於南郊。戊申,徐達鎮北平。壬戌,湯和巡視沿海諸城防倭。

三月戊戌朔,頒科舉取士式。曹國公李文忠卒。甲子,大赦天下。

夏四月壬午,論平雲南功,進封傅友德潁國公,陳桓等侯者四人,大賚將士。庚寅,收陣亡遺骸。增築國子學舍。

五月丙寅,涼州指揮宋晟討西番於亦集乃,敗之。

秋七月戊戌,禁內官預外事,敕諸司毋通內官監文移。癸丑,詔百官迎養父母者,官給舟車,丁巳,免畿內今年田租之半。庚申,錄囚。壬戌,盱眙人獻天書,斬之。

八月丙寅,河決開封。壬申,決縣,遣官塞之。己丑,蠲河南諸省逋賦。

冬十月丙子,河南、北平大水,分遣駙馬都尉李祺等振之。

閏月癸丑,詔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詳議,大理寺覆讞後奏決。是月,召徐達還。

十二月壬子,蠲雲南逋賦。

是年,琉球、暹羅、安南、占城入貢。

洪武十八年

十八年春正月辛未,大祀天地於南郊。癸酉,朝覲官分五等考績,黜陟有差。

二月甲辰,以久陰雨雷雹,詔臣民極言得失。己未,魏國公徐達卒。

三月壬戌,賜丁顯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詔中外官父母歿任所者,有司給舟車歸其喪,著為令。乙亥,免畿內今年田租。命天下郡縣瘞暴骨。丙子,初選進士為翰林院、承敕監、六科庶吉士。己丑,戶部侍郎郭桓坐盜官糧誅。

夏四月丁酉,吏部尚書余熂以罪誅。丙辰,思州蠻叛,湯和為征虜將軍,周德興為副將軍,帥師從楚王楨討之。

六月戊申,定外官三年一朝,著為令。

秋七月甲戌,封王禑為高麗國王。庚辰,五開蠻叛。

八月庚戌,馮勝、傅友德、藍玉備邊北平。是月,振河南水災。

冬十月己丑,頒大誥於天下。癸卯,召馮勝還。甲辰,詔曰:「孟子傳道,有功名教。歷年既久,子孫甚微。近有以罪輸作者,豈禮先賢之意哉。其加意詢訪,凡聖賢後裔輸作者,皆免之。」是月,楚王楨、信國公湯和討平五開蠻。

十一月乙亥,蠲河南、山東、北平田租。

十二月丙午,詔有司舉孝廉。癸丑,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發反,都督馮誠敗績,千戶王昇死之。

是年,高麗、琉球、安南、暹羅入貢。

洪武十九年

十九年春正月辛酉,振大名及江浦水災。甲子,大祀天地於南郊。是月,征蠻師還。

二月丙申,耕耤田。癸丑,振河南饑。

夏四月甲辰,詔贖河南饑民所鬻子女。

六月甲辰,詔有司存問高年。貧民年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歲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產者罷給米。應天、鳳陽富民年八十以上賜爵社士,九十以上鄉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與縣官均禮,復其家。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歲給米六石。士卒戰傷除其籍,賜復三年。將校陣亡,其子世襲加一秩。巖穴之士,以禮聘遣。丁未,振青州及鄭州饑。

秋七月癸未,詔舉經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年六十以上者,置翰林備顧問;六十以下,於六部、布按二司用之。

八月甲辰,命皇太子修泗州盱眙祖陵,葬德祖以下帝后冕服。

九月庚申,屯田雲南。

冬十月,命官軍已亡子女幼或父母老者皆給全俸,著為令。

十二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是月,命宋國公馮勝分兵防邊。發北平、山東、山西、河南民運糧於大寧。

是年,高麗、琉球、暹羅、占城、安南入貢。

洪武二十年

二十年春正月癸丑,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副之,率師征納哈出。焚錦衣衞刑具,以繫囚付刑部。甲子,大祀天地於南郊。禮成,天氣清明。侍臣進曰:「此陛下敬天之誠所致。」帝曰:「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天以子民之任付於君,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實也。即如國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則是棄君之命,不敬孰大焉。」又曰:「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職分之所當盡,祀天地,非祈福於己,實為天下蒼生也。」

二月壬午,閱武。乙未,耕耤田。

三月辛亥,馮勝率師出松亭關,城大寧、寬河、會州、富峪。

夏四月戊子,江夏侯周德興築福建瀕海城,練兵防倭。

六月庚子,臨江侯陳鏞從征失道,戰沒。癸卯,馮勝兵踰金山。丁未,納哈出降。

閏月庚申,師還次金山,都督濮英殿軍遇伏,死之。

秋八月癸酉,收馮勝將軍印,召還,藍玉攝軍事。景川侯曹震屯田雲南品甸。

九月戊寅,封納哈出海西侯。癸未,置大寧都指揮使司。丁酉,安置鄭國公常茂於龍州。丁未,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延安侯唐勝宗、武定侯郭英副之,北征沙漠。是月,城西寧。

冬十月戊申,封朱壽為舳艫侯,張赫為航海侯。是月,馮勝罷歸鳳陽,奉朝請。

十一月壬午,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昇屯田定邊、姚安、畢節諸衞。己丑,湯和還,凡築寧海、臨山等五十九城。

十二月,振登、萊饑。

是年,琉球、安南、高麗、占城、真臘、朵甘、烏斯藏入貢。

洪武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春正月辛巳,麓川蠻思倫發入寇馬龍他郎甸,都督甯正擊敗之。辛卯,大祀天地於南郊。甲午,振青州饑,逮治有司匿不以聞者。

三月乙亥,賜任亨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丙戌,振東昌饑。甲辰,沐英討思倫發敗之。

夏四月丙辰,藍玉襲破元嗣君於捕魚兒海,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數萬人而還。

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六月甲辰,信國公湯和歸鳳陽。甲子,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陳桓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東川叛蠻。

秋七月戊寅,安置地保奴於琉球。

八月癸丑,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農具,復三年。丁卯,藍玉師還,大賚北征將士。戊辰,封孫恪為全寧侯。是月,御製八諭飭武臣。

九月丙戌,秦、晉、燕、周、楚、齊、湘、魯、潭九王來朝。癸巳,越州蠻阿資叛,沐英會傅友德討之。

冬十月丁未,東川蠻平。

十二月壬戌,進封藍玉涼國公。

是年,高麗、占城、琉球、暹羅、真臘、撒馬兒罕、安南入貢。詔安南三歲一朝,象犀之屬毋獻。安南黎季犛弒其主煒。

洪武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戌,改大宗正院曰宗人府,以秦王樉為宗人令,晉王棡、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橚、楚王楨為左、右宗人。丁亥,大祀天地於南郊。乙未,傅友德破阿資於普安。

二月己未,藍玉練兵四川。壬戌,禁武臣預民事。癸亥,湖廣千戶夏得忠結九溪蠻作亂,靖寧侯葉昇討平之,得忠伏誅。是月,阿資降。

三月庚午,傅友德帥諸將分屯四川、湖廣,防西南蠻。

夏四月己亥,徙江南民田淮南,賜鈔備農具,復三年。癸丑,魏國公徐允恭、開國公常昇等練兵湖廣。甲寅,徙元降王於眈羅。是月,遣御史按山東官匿災不奏者。

五月辛卯,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衞於兀良哈。

秋七月,傅友德等還。

八月乙卯,詔天下舉高年有德識時務者。是月,更定大明律。

九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冬十一月丙寅,宣德侯金鎮等練兵湖廣。己卯,思倫發入貢謝罪,麓川平。

十二月甲辰,周王橚有罪,遷雲南,尋罷徙,留居京師。定遠侯王弼等練兵山西、河南、陝西。

是年,高麗、安南、占城、暹羅、真臘入貢。元也速迭兒弒其主脫古思帖木兒而立坤帖木兒。高麗廢其主禑,又廢其主昌。安南黎季犛復弒其主日。

洪武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晉王棡、燕王棣帥師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征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皆聽節制。己卯,大祀天地於南郊。庚辰,貴州蠻叛,延安侯唐勝宗討平之。乙酉,齊王榑帥師從燕王棣北征。贛州賊為亂,東川侯胡海充總兵官,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昇為副將,討平之。唐勝宗督貴州各衞屯田。

二月戊申,藍玉討平西番叛蠻。丙辰,耕耤田。癸亥,河決歸德,發諸軍民塞之。

三月癸巳,燕王棣師次迤都,咬住等降。

夏四月,吉安侯陸仲亨等坐胡惟庸黨下獄。丙申,潭王梓自焚死。

閏月丙子,藍玉平施南、忠建叛蠻。

五月甲午,遣諸公侯還里,賜金幣有差。乙卯,賜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死,陸仲亨等皆坐誅。作昭示姦黨錄,布告天下。

六月乙丑,藍玉遣鳳翔侯張龍平都勻、散毛諸蠻。庚寅,授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秋七月壬辰,河決開封,振之。癸巳,崇明、海門風雨海溢,遣官振之,發民二十五萬築隄。

八月壬申,詔毋以吏卒充選舉。藍玉還。是月,振河南、北平、山東水災。

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己卯,振湖廣饑。

十一月癸丑,免山東被災田租。

十二月癸亥,令殊死以下囚輸粟北邊自贖。壬申,罷天下歲織文綺。

是年,墨剌、哈梅里、高麗、占城、真臘、琉球、暹羅入貢。

洪武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戊申,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將軍,定遠侯王弼、武定侯郭英副之,備北平邊。丁巳,免山東田租。

二月壬申,耕耤田。

三月戊子朔,日有食之。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等備邊陝西。乙未,靖寧侯葉昇練兵甘肅。丁酉,賜許觀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辛未,封皇子㮵為慶王,權寧王,楩岷王,橞谷王,松韓王,模瀋王,楹安王,桱唐王,棟郢王,㰘伊王。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諸將出塞,敗敵而還。

五月戊戌,漢、衞、谷、慶、寧、岷六王練兵臨清。

六月己未,詔廷臣參考歷代禮制,更定冠服、居室、器用制度。甲子,久旱錄囚。

秋七月庚子,徙富民實京師。辛丑,免畿內官田租之半。

八月乙卯,秦王樉有罪,召還京師。乙丑,皇太子巡撫陝西。乙亥,都督僉事劉真、宋晟討哈梅里,敗之。

九月乙酉,遣使諭西域。是月,倭寇雷州,百戶李玉、鎮撫陶鼎戰死。

冬十月丁巳,免北平、河間被水田租。

十一月甲午,五開蠻叛,都督僉事茅鼎討平之。庚戌,皇太子還京師,晉王棡來朝。辛亥,振河南水災。

十二月庚午,周王橚復國。辛巳,阿資復叛,都督僉事何福討降之。

是年,天下郡縣賦役黃冊成,計戶千六十八萬四千四百三十五,丁五千六百七十七萬四千五百六十一。琉球、暹羅、別失八里、撒馬兒罕入貢。以占城有篡逆事,卻之。

洪武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戊子,周王橚來朝。庚寅,河決陽武,發軍民塞之,免被水田租。乙未,大祀天地於南郊。何福討都勻、畢節諸蠻,平之。辛丑,令死囚輸粟塞下。壬寅,晉王棡、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來朝。

二月戊午,召曹國公李景隆等還京師。靖寧侯葉昇等練兵於河南及臨、鞏、甘、涼、延慶。都督茅鼎等平五開蠻。丙寅,耕耤田。庚辰,詔天下衞所軍以十之七屯田。

三月癸未,馮勝等十四人分理陝西、山西、河南諸衞軍務。庚寅,改封豫王桂為代王,漢王楧為肅王,衞王植為遼王。

夏四月壬子,涼國公藍玉征罕東。癸丑,建昌衞指揮月魯帖木兒叛,指揮魯毅敗之。丙子,皇太子標薨。戊寅,都督聶緯、徐司馬、瞿能討月魯帖木兒,俟藍玉還,並聽節制。

五月辛巳,藍玉至罕東,寇遁,遂趨建昌。己丑,振陳州原武水災。

六月丁卯,西平侯沐英卒於雲南。

秋七月庚辰,秦王樉復國。癸未,指揮瞿能敗月魯帖木兒於雙狼寨。

八月己未,江夏侯周德興坐事誅。丁卯,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衞。甲戌,給公侯歲祿,歸賜田於官。丙子,靖寧侯葉昇坐胡惟庸黨誅。

九月庚寅,立皇孫允炆為皇太孫。高麗李成桂幽其主瑤而自立,以國人表來請命,詔聽之,更其國號曰朝鮮。

冬十月乙亥,沐春襲封西平侯,鎮雲南。

十一月甲午,藍玉擒月魯帖木兒,誅之,召玉還。

十二月甲戌,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兼東宮師保官。

閏月戊戌,馮勝為總兵官,傅友德副之,練兵山西、河南,兼領屯衞。

是年,琉球中山、山南,高麗,哈梅里入貢。

洪武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免天下耆民來朝。辛酉,大祀天地於南郊。

二月丁丑,晉王棡統山西、河南軍出塞,召馮勝、傅友德、常昇、王弼等還。乙酉,蜀王椿來朝。涼國公藍玉以謀反,幷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皆坐誅。己丑,頒逆臣錄於天下。庚寅,耕耤田。

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衞兵出塞,聽晉王節制。長興侯耿炳文練兵陝西。丙辰,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衞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庚申,詔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壬戌,會寧侯張溫坐藍玉黨誅。

夏四月乙亥,孝感饑,遣使乘傳發倉貸之。詔自今遇歲饑,先貸後聞,著為令。戊子,周王橚來朝。庚寅,旱,詔羣臣直言得失,省獄囚。丙申,以安南擅廢立,絕其朝貢。

秋七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戊申,選秀才張宗濬等隨詹事府官分直文華殿,侍皇太孫。

八月,秦、晉、燕、周、齊五王來朝。

九月癸丑,代、肅、遼、慶、寧五王來朝。赦胡惟庸、藍玉餘黨。

冬十月丙申,擢國子監生六十四人為布政使等官。

十二月,頒永鑑錄於諸王。

是年,琉球、爪哇、暹羅入貢。

洪武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春正月乙卯,大祀天地於南郊。辛酉,李景隆為平羌將軍,鎮甘肅。發天下倉穀貸貧民。

三月庚子,賜張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辛丑,魏國公徐輝祖、安陸侯吳傑備倭浙江。庚戌,課民樹桑棗木棉。甲子,以四方底平,收藏甲兵,示不復用。

秋八月甲戌,吳傑及永定侯張銓率致仕武臣,備倭廣東。乙亥,遣國子監生分行天下,督吏民修水利。丙戌,階、文軍亂,都督甯正為平羌將軍討之。

九月,徐輝祖節制陝西沿邊諸軍。

冬十一月乙丑,潁國公傅友德坐事誅。阿資復叛,西平侯沐春擊敗之。

十二月乙亥,定遠侯王弼坐事誅。

是年,烏斯藏、琉球、緬、朵甘、爪哇、撒馬兒罕、朝鮮入貢。安南來貢,卻之。

洪武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午,階、文寇平,甯正以兵從秦王樉征洮州叛番。丁未,大祀天地於南郊。甲子,西平侯沐春擒斬阿資,越州平。是月,周王橚、晉王棡率河南、山西諸衞軍出塞,築城屯田。燕王棣帥總兵官周興出遼東塞。

二月丁卯,宋國公馮勝坐事誅。己丑,諭戶部編民百戶為里。婚姻死喪疾病患難,里中富者助財,貧者助力。春秋耕穫,通力合作,以教民睦。

夏六月壬申,詔諸土司皆立儒學。辛巳,周興等自開原追敵至甫答迷城,不及而還。己丑,御奉天門,諭羣臣曰:「朕起兵至今四十餘年,灼見情偽,懲創奸頑,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後嗣止循律與大誥,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又曰:「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祇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

秋八月丁卯,都督楊文為征南將軍,指揮韓觀、都督僉事宋晟副之,討龍州土官趙宗壽。戊辰,信國公湯和卒。辛巳,趙宗壽伏罪來朝,楊文移兵討奉議、南丹叛蠻。

九月丁酉,免畿內、山東秋糧。庚戌,頒皇明祖訓條章於中外,「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十一月乙亥,奉議、南丹蠻悉平。

十二月壬辰,詔河南、山東桑棗及二十七年後新墾田,毋徵稅。

是年,朝鮮、琉球、暹羅入貢。

洪武二十九年

二十九年春正月壬申,大祀天地於南郊。

二月癸卯,征虜前將軍胡冕討郴、桂蠻,平之。辛亥,燕王棣帥師巡大寧,周世子有燉帥師巡北平關隘。

三月辛酉,楚王楨、湘王柏來朝。甲子,燕王敗敵於徹徹兒山,又追敗之於兀良哈禿城而還。

秋八月丁未,免應天、太平五府田租。

九月乙亥,召致仕武臣二千五百餘人入朝,大賚之,各進秩一級。

是年,琉球、安南、朝鮮、烏斯藏入貢。

洪武三十年

三十年春正月丙辰,耿炳文為征西將軍,郭英副之,巡西北邊。丙寅,大祀天地於南郊。丁卯,置行太僕寺於山西、北平、陝西、甘肅、遼東,掌馬政。己巳,左都督楊文屯田遼東。是月,沔縣盜起,詔耿炳文討之。

二月庚寅,水西蠻叛,都督僉事顧成為征南將軍,討平之。

三月癸丑,賜陳䢿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庚辰,古州蠻叛,龍里千戶吳得、鎮撫井孚戰死。

夏四月己亥,都指揮齊讓為平羌將軍,討之。壬寅,水西蠻平。

五月壬子朔,日有食之。乙卯,楚王楨、湘王柏帥師討古州蠻。

六月辛巳,賜禮部覆試貢士韓克忠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己酉,駙馬都尉歐陽倫有罪賜死。

秋八月丁亥,河決開封。甲午,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練兵河南。

九月庚戌,漢、沔寇平。戊辰,麓川平緬土酋刀幹孟逐其宣慰使思倫發以叛。乙亥,都督楊文為征虜將軍,代齊讓。

冬十月戊子,停遼東海運。辛卯,耿炳文練兵陝西。乙未,重建國子監先師廟成。

十一月癸酉,沐春為征虜前將軍,都督何福等副之,討刀幹孟。

是年,琉球、占城、朝鮮、暹羅、烏斯藏、泥八剌入貢。

洪武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壬戌,大祀天地於南郊。乙丑,遣使之山東、河南課耕。

二月乙酉,倭寇寧海,指揮陶鐸擊敗之。辛丑,古州蠻平,召楊文還。甲辰,都督僉事徐凱討平麼些蠻。

夏四月庚辰,廷臣以朝鮮屢生釁隙請討,不許。

五月丁未,沐春擊刀幹孟,大敗之。甲寅,帝不豫。戊午,都督楊文從燕王棣,武定侯郭英從遼王植,備禦開平,俱聽燕王節制。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辛卯,葬孝陵。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嘗與諸臣論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羣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斾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云「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

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風教,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衞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基于维基文库声明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维基百科声明原文)。全文转载自维基文库,部分内容有删减或者修改,以下是维基文库原文链接:明史/卷3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wikisource.org)。全文不代表站长观点,站长仅是基于维基百科的分享精神,做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