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说杜月笙第7章

1902年,15岁的杜月笙决定去看看上海的花花世界,而她的外婆,自知上海虽然繁花似锦,但是要生存下去,也是不容易的。

杜月笙刚到上海,都遭遇了什么?刷马桶、倒夜壶是怎么回事?-袁载誉

于是放下了自己的老脸,去跟同乡求了一封举荐信,安排杜月笙去上海的一家水果店当学徒。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决定您是否可以做一件事,能力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您背后有没有关系,有没有您头顶上的人拉您一把,显得尤其的重要。

所以杜月笙外婆,求来的举荐信,在那个年代,就意味着一份工作,一个杜月笙可以在上海吃饱饭,生存下去的机会。

外婆因为爱自己的外孙,不放心外孙,她竭尽全力去做了应该做的。这一切,杜月笙都看在了眼里,痛在心里。当外婆送他在八字桥之时,杜月笙、外婆这一老一少,都淘淘大哭了起来。

这里面满满的都是不舍。

“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这块土地”

这是杜月笙离别外婆,离开家乡最后的一句话,杜月笙是写尽了他的“意气风发”。

然而成功哪里这么容易,成功往往是偶然事件,您成功了是幸运,失败则为正常,古今中外幸运儿,往往凤毛麟角。

杜月笙刚到上海,都遭遇了什么?刷马桶、倒夜壶是怎么回事?-袁载誉

到了被推荐的水果店,老板看了看是熟人介绍,认定杜月笙是个可以用的人,于是给了“学徒”的职务,但是老板,貌似不是很豪爽,甚至有着丝丝的抠门。

杜月笙在学徒期间,是没有被给予任何的工资,有的只是看在您得干活的基础上,给了一两块剃头洗漱的钱,怕脏了水果,以及送三餐,保证在水果店,您不会被饿死。

“欺生”在任何一个群体都是一个大概率发生的事件,是老人在新人面前,秀优越感的下马威,不少地方,将这种行为视为扭曲的形象“交学费”。

杜月笙作为初来上海的小人物,也丝毫不意外地被老人欺负,来到店里的数月,都是在服侍老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老板的生意是怎么做的了,也没有人教他这么做,只是什么杂事、脏活,叫他干就行了。

面对老人这么“欺负”人,杜月笙并没有像当今我们,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或者是各种埋怨,他选择,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为了争取老板的注意,杜月笙做事非常勤快,不但把店里的事情处理得有理由条,老板娘的家务,他能帮的绝对帮。刷马桶、倒夜壶等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杜月笙为讨好老板娘的“杰作”。

杜月笙刚到上海,都遭遇了什么?刷马桶、倒夜壶是怎么回事?-袁载誉

更让人感动的事,杜月笙是当时店里所有成员睡得最晚之人,他趁着夜色,把自己不懂的,或者是做的不好的,反复检讨,争取下次一定要规避。

而功夫也不负有心人,在老板娘的引导,老板的观察后,杜月笙开始脱离学徒的身份,不再做无意义的杂事,正式接触到了生意。成为了店里的跑腿,开始给客人送货,到码头去进货,接触了水果店的生存核心。

杜月笙用自己勤奋,换取了自己的更进一步,勤奋在哪里,都是成功捷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