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说杜月笙第2期

周朝制“周礼”,在中国建立以血脉为依据的“家天下”体系开始,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亲情、乡情、族情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只要您是经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对于“寻根问祖”都有一定的执念,越成功的人,对这个点越重视。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用时19年,却不得结果-袁载誉

曾经垄断上海租界毒品贸易的杜月笙,也没有落了“俗套”,在问鼎上海黑道之后,对于“寻根问祖”、“衣锦还乡”,就有着极大的兴趣,或者说是“执念”。

1930年,已经做到公董局华董,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的杜月笙,决定重修自己的家族祠堂“杜家祠堂”。

为了让这件事办得漂亮,杜月笙特意“专事专办”,让亲信高桥创新营造厂厂主谢秉衡,专门督办此事,要钱、要人都是毫不含糊地给。

最终整个“杜家祠堂”,仅占用农田面积这一项,就高达了10.5亩,主体建筑的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800平方米,一共耗费了纹银40余万两。

与此同时,整个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上海豪宅标准,会议室、休息室等因有尽有。从外面看“富丽堂皇”到了极致。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用时19年,却不得结果-袁载誉

1931年,杜月笙44岁,杜家祠堂正式落成。为了把“衣锦还乡”的戏码做足,他搞了一场“奉主入祠”典礼。

当地杜家5千余人列队举行典礼,上海城的百姓,则空巢而出,观望这个“盛典”,张学良、段祺瑞、吴佩孚等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高官纷纷道贺。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用时19年,却不得结果-袁载誉

“来日我若不能荣宗耀祖,誓不言归”

那一刻,是杜月笙对自己15岁走家门时,放下的“豪言”,最完整的回应,他“荣宗耀祖”了,带着地位、财富满载而归。

不过虽然修了杜家祠堂,但是因为自己父母早亡,杜月笙对祖父以上辈分的人,完全弄不清了。因而这祠堂里面摆那些祖宗,还伤透了杜月笙的头,好在他地位高,多有人才为他效力。

一位叫章炳麟的国学大师,在探访杜家老人之后,得知杜家并非上海土生家族,而是浙江海宁的外迁家族,于是将杜月笙,认定为曾经的豪族“江南杜家”出生。

并以此论点为拓展,写出了《高桥杜家祠堂记》,在这篇文章里,杜月笙的最早祖宗,被追为“杜之先出于帝尧”。并强调其祖上在汉唐时期非常的阔绰“杜氏在汉唐,其为卿相者以十数,盛矣”。

反正就是用一系列的牛逼祖宗,承托杜月笙能有当时的成就,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优秀的家族传承,杜月笙是名门望族之后,不是穷农民出生的“土包子”。

不过《高桥杜家祠堂记》也提出了一个遗憾“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就是现在的高桥杜家,无法找到自己这个支脉的先祖是谁,以及这个支脉到底经历了什么,最终到了杜月笙父辈这一代,只剩下“贫穷”了。

杜月笙死前,始终念念不忘的遗憾,用时19年,却不得结果-袁载誉

面对“祖宗不可追溯”,祠堂剩下的只有古老先祖的传承,祠堂氛围,始终显得单薄且不连贯。因而如何撰修谱牒,找到高桥杜家和江南杜家,直接一脉相承的证据,自杜月笙准备修祠堂开始,就一直是他想完成的心愿。

若我们翻阅当时的报纸,不难发现了,杜月笙为了有专家学者为他效力,曾多次刊登相关线索征集,直到1949年,他离开上海前,还在努力推动这件事进行。

不过,对于杜月笙来说,遗憾的是,到了香港的杜月笙散尽了家财,族谱编撰工作,再无资金支持,杜月笙用时19年的家谱,最终只能成为半成品。

可以说,这是杜月笙在1951年8月16日去世时,最大的遗憾之一,一件做了19年,依旧没能完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