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建立美国之后,曾于1796年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在“告别”之中,华盛顿提出了“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的美国外交原则。
在此之后美国历任总统和主流政客,都以此为核心决定外交事务,慢慢的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处理外交的方式,因为以完全独立自主为基调,被“戏称”为了孤立主义。
第二次世界爆发前,美国依旧坚定的执行着孤立主义,并向全世界传递着自己“不参与”纷争的态度。1935年8月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美国还专门出台了“中立法案”。
根据这个法案的要求,作为在一战之后基本奠定了自身工业超级大国的美国,禁止将自身的武器运往交战国,并且用美国船只运送武器也是被视为非法行为。
甚至当全球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之后,欧洲列强希望美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一起抱团取暖也一度被明确拒绝。因而在二战爆发前,美国主流舆论是真的不想参战。
直到1941年12月7日,德国盟友日本因为熬不住美国制裁,铤而走险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给炸了,把美国民众的国家愤怒彻底点燃。
在此之后的事不言多语,美国快速发动自身的工业机器,美国武器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同盟成员,日本、意大利、德国三个法西斯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二战的天平倒向反法西斯同盟。
基于日本偷袭美国是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因而军迷们做了这样的假设,日本不南下,配合德国拿下苏联,二战结局是否改变?
从军事上来说几率并不是很大,日本由于是个岛国,它的主要军力是发展海军,开战初期日本海军总兵力236艘119万吨,美国则为345艘143万吨,二者相差不到。
加之美国需要在大西洋设防,所以在太平洋地区日本海军在开战前期是要强于美军。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不是傻子,正是因为这个局部更强,让他们有了发动对美国攻击的信心。
而由于国力限制,日本陆军在日本海军拿去大量资源之后,无法得到强势发展。战斗力水平仅仅是欺负亚洲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农业国家。
1939年日本陆军也曾北上打苏联,结果被苏联坦克集群加漫天炮火打的根本摸不到头脑,也正是因为在此战之后,日军完全放弃了北上,选择了南下。
在陆军失败中日本认识到了自身陆军跟欧美之间的差距,强行打苏联很难拿下西伯利亚。所以假设中,日本北上配合德军打苏联,其实作用不是特别的大,日本陆军并不能给苏联致命打击,德国的败仗也在所难免。
同时基于现实,在海军可以有一战,且胜利几率大,陆军几乎无力打的情况下,日本高层也不太可能北上,就算是赌徒也更加愿意赌胜利高点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