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政治性名词)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政治性名词,其主要涵义为肃清君主身边的奸臣,多为拥护君主,反对权臣之意,但多被叛臣借机用来篡夺君位。

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当时起事的七国提出要“诛晁错,清君侧”,以晁错为强化正当性的“乱臣贼子”。但事后晁错被杀后,战事并未停止。

东晋时的王恭在讨伐朝臣王国宝前表奏王国宝的罪行时提及了“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

后唐闵帝时,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本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但反而激起叛变。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博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从珂所杀。

侯景之乱、安史之乱、后周代汉等最初也是以清君侧名义发起。

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杀齐泰黄子澄的旗号攻入国都应天府,最终自己夺取了皇位。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针对弘光朝大臣马士英和阮大铖)为名,率部向南明都城应天府进军,因左良玉在途中病死而未遂。

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不代表站长观点,谨慎辨别参考,部分内容有删减。

清君侧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