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明朝地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从大将徐达定通州,监督军士修建城池。是在金元时期的通州城基础上,从南墙外继续接筑扩大修建成的。此前,通惠河实在通州城南,修建后,通惠河穿成而过。城在潞河西,砖甃其外,中实以土,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创始严固,屹然为京东巨镇。门四:东曰“通运”,西曰“朝天”。瓮城门原向北,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向南。南曰“迎薰”,北曰“凝翠”。门各有楼,万历八年(1580年)修。十九年(1591年)重修。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梅守极、陈随又重修。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通州隶属之,撤并潞县入州;三年(1370年)四月北平府改名燕王府,永乐元年改名顺天府,通州仍属之。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为了保护西仓和南仓,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请修建通州新城。成化年间,再次施工,使其与旧城统一样式[3]。

通州原本有城无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户部郎中金坛于士廉监督仓政,巡视新城、旧城两城池,认为可以为两者建造城池,引通惠河水注入,这样就可以走漕运的船,免除了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麻烦。于是就上奏到户部尚书杨、总漕褚,最终让朝廷审议。池开挖于甲午三月,丙申三月竣工,长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之,建闸一桥四,用银九千余两,用砖二十五万多块。士廉寻升山东兵备道,郎中杨初东代之,终其事焉。浚池固以通运,亦以设险也,至旧城[1]。

下辖四县:

三河县。

武清县,元朝属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隶属通州。

漷县,元朝属漷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降为县,来属于通州。

宝坻县,元朝属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来属于通州。

通州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浑河,即桑干,二河流至通州东侧张家湾会合为白河。设有张家湾巡检司、西南有弘仁桥巡检司。

全文转载自维基百科,不代表站长观点,谨慎辨别参考,部分内容有删减。

通州 (北京)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