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本质上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试图削藩,加强皇权,引发的明朝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联合同为北方戍边王爷的宁王朱权,将手中的士兵、兵器拉扯起来,反叛自己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有说法说宁王是被胁迫)。
不过朱棣并不认为自己是背叛,他从始至终打着的口号都是清君侧,称靖难(意思是平定变乱),强调朱允炆身边有恶人,自己的侄子只是被蒙蔽了。朱棣的反叛战争,共计差不多持续三年。
战争初期朱允炆带表朝廷,将朱棣团团围住,士兵和兵力都占极大的上风。但是由于任用主帅不当,明明站着上风的军队,却被对方将主力全歼。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起点,灵活进行策略调整与战略微操,经过几次大会战,不断消耗朱允炆的朝廷大军,最后在其疲惫不堪的之时,一股作气把朱允炆的朝廷军队打的溃不成军,甚至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直接造成建文帝在皇宫大火之后失踪后不明,朱棣在众多将士的推动下,“勉为其难”的登基为永乐皇帝,史称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