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来,傅斯年先生便不遗余力地购藏拓片,以求充实研究所需的数据。由于傅先生和相关同仁的努力,使得史语所的拓片收藏,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均甚可。
青铜器「拓片」被视为是与原件具有同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其黑白对比强烈的特性,比青铜器原件更易于辨识器物上所含文字与图象的内容;加上拓本较原器易于取得、携带的特性,遂成为研究者或收藏家保存青铜器物形象或铭文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许多原件在流传过程中,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与耗损,青铜器拓片成为保存某些原器数据的「孤本」,甚至是保存更多原器数据的「善本」。自艺术角度观之,许多拓片本身即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收藏者的题跋及钤印,往往使得这些拓片更具美学上的价值。
抗战以前,傅斯年先生主持所务时,不惜巨资倾力收藏,《史语所档案》中还保存了傅先生与所中前辈为收购、交换及请求赠与金石拓片,与收藏家间的往来书信数据,例如徐中舒先生联系收购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容庚先生联系购藏《三代吉金文存》及孙伯恒藏拓、徐中舒先生、马衡先生联系《薛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赵万里先生联系《簠斋金文拓本》等,为保存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用心令人感佩。
为了使这批宝贵的数据,能够更广泛地为人所知,并且延续拓片寿命,史语所一直致力于拓片数位化的工作,并且在网络上公开其成果。2001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珍藏文物数位典藏计划」开展,其中成立「金石拓片与古文书数位典藏计划」一分项,使得这些珍贵数据的数位典藏工作,得以有系统的进行,此即2002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拓片与古文书数位典藏」之滥觞。2004年「金石拓片数位典藏研讨会」的举行,台湾省“史语所”藏青铜器拓片数据库正式对外发表。
点击“跳转”,即可进入 台湾青铜器拓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