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纳粹政府最早一批的元帅中,有这么一位不怎么合群的家伙,他的名字叫费多尔·冯·博克,祖上是条顿骑士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德国王室最倚重的权贵家族。
整个童年陪伴他的寒冷兵器往往比暖和的布娃娃多的多,而功夫往往也不负有心人,在如此严酷的家教之下,当博克成年之日,即成为了德国军中难得的青年翘楚,且这个翘楚从祖辈身上继承了“军人不干涉政治”的优良传统。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迫于经济危机让德国社会失控的担忧,扶持了当时在民间声望极高的希特勒和他的政党纳粹党主持德国政府。
希特勒上台后依托草根出生毫无背景以及顾忌的状态,以雷霆手段向大资本家要钱,并积极开展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的修建,以政府创造就业的方式,帮德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救了起来,赢得了德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然而希特勒是个野心极大的家伙,他在救了德国之后,立马大搞个人崇拜以及扩大自己的纳粹党,要在德国形成纳粹一家独大的局面。
一时间德国上下各个阶层的纳粹主义分子,为了讨好希特勒而开始大搞“党政运动”,只要是不加入或者是不表态支持纳粹党的人,绝大部分都被划入了不受德国人民“欢迎”的范围内,工作和生活处处受到纳粹分子的刁难。
对于纳粹如此明目张胆的“强制”扩张,博克并没有像一些同事那样低头哈腰的支持,也没有高调的举起反纳粹旗帜,充当一个可能随时消失的棋子。
此时此刻的博克虽然在心理上感觉纳粹主义的疯狂扩张让他很不舒服,有时甚至反感纳粹某些极端的行为。但大致保持对纳粹主义持视而不见,不掺合、不反对的态度。
他在“军人不干涉政治”的“祖训”教导之下,坚定的认为军人的本职工作是打赢敌人就行,至于那些政治上的花花肠子应该是政客应该琢磨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不偏不倚”的精神,在纳粹主义席卷德国军队,大批反纳粹军官被“辞退”的大背景下,博克“神奇”的活了下来。
且因“党政运动”给德国军队带去了大量的人才缺口,博克在军中的职位得以直线上升。1938年,希特勒要武装完成德奥合并之时,博克已经做到了上将军衔,并亲自领导德国第8集团军去具体的执行怎样“武装完成”。
随后也因德奥合并计划大获全胜,博克成功把军衔晋级到了大将,并成为德国主力第1集团军群司令,所部有60余万人,是为那时德国最具兵权的将军之一。
后来的法国战役,虽然博克和他的部队只是作为佯攻在德法边境“晃悠”,但因演戏成功,把百万级的法国军队拖在边境,所以战役结束论功行赏之时,希特勒也给予了博克元帅军衔。
而也正因希特勒的这次“慧眼识珠”,博克开始对希特勒有了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虽然不完全同意希特勒在处理政务上的做法,但是尊重其“命令”,力所能及的将其完美演绎,建立属于他的“忠”。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执行闪击苏联的战役,此时的博克被委任为主力军团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拿下莫斯科。
战争初期博克可谓战无不胜,虽然莫斯科一线有数百万苏军严防死守,但在博克的带领之下,一个穿插包围就将其几乎完全击溃,致使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军人对博克痛心疾首,甚至到了谈博克而色变的地步。
然而让博克遗憾的是,当所部距离莫斯科仅400公里之时,希特勒临时叫其停止进攻,支援乌克兰作战的德军。致使整个莫斯科方向的攻势停滞了2个月之久。
当博克在10月份重新发起进攻之时,原本欠缺防御攻势的莫斯科城,早已被苏联人筑造成了巨大的“死亡碉堡”。
与此同时“天公不作美”,莫斯科下起了鹅毛大雪,德国后勤在大雪的阻拦之下陷入瘫痪,前线的士兵不得不在缺衣少粮的状态下战争。
面对陷入了绝境的下属,博克开始试图说服希特勒放弃进攻,退回安全地带补给,然后再进攻。但希特勒没有采纳,他坚持叫部队进攻,博克不肯见自己的下属送死,选择了辞职。